XiaoboTalk

古科举考试

每年到高考、中考的时候,总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究竟是怎样的流程,最近研究了一下,形成下面这篇笔记。

一: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分类


世袭制
察举制
科举制
除了继承大统世袭,秦朝以前,各个管理阶层也是按照血缘世袭。
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。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,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。 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,所荐者不实的现象。
科举含义广泛,总体流程特点就是分级考试,分科录取。最早的进士科举,始于隋朝。
关键词:世袭
关键词:推举(荐)
关键词:考试

二:中国科举制度发展概况


公元587年,隋文帝正式设立科举制度,在唐朝发展成型,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(1905年),持续了1300多年。中国现代社会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度演变而来。

三:细说科举


自隋唐以后,科举制度逐步发展,到明朝,制度完善,规模增加,考试人数也大为增加。所以,下文以明清为背景,尝试阐述清楚当时的考试主流程。
1、童试
明清时,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: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但是想要参加这些考试,需要先通过童试(一般分为 “县试”、“府试”、“院试”三阶段),参加考试的称为童生,但是并不是小孩来考试,七-八十岁的考生也是有的。考试合格者为称为“生员”,也就是俗称的“秀才”;也就是说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下一级考试:乡试。
成为秀才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,成为了知识分子,拥有了某些特权,比如可以免除一年的徭役,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用下跪,但离做官还远着呢。
2、乡试
秀才们想要做官,就得继续考下一级的考试:乡试。乡试并不是“乡里的考试”,而是省一级的考试,相当于现在的高考,以省为单位。
注意,乡试不是想考就能考的,三年才有一次,一般在八月份,由省出题。这一级考试过关的人称为“举人”,成为了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。但是不能包一定当官,就好像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一样。
举人如何才能做官呢?很简单,在任的官员死了,举人才有机会补上去。范进中举 中的就是这个举人,可惜范进同志发疯了。
这里还需要了解的是,乡试的第一名称为:解元。古代科考的最高荣誉三元及第中的第一元就是指的这个解元。
3、会试
上边说了举人是有机会做官的,但并不是一定能做官,所以要想手拿把钻的当官,就得继续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:会试。会试在京城举行,参加会试的都是各省的举人。
考试合格的人称为贡士,会试考试第一名的被称为会元,是三元及第里的第二元。
4、殿试
通过了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,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,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。殿试只考一题,考的是对策,为期一天。考生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是不可以抬头的,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,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。
录取名单称为“甲榜”,又称“金榜”,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古人把“金榜题名时”作为人间四大喜事之一;
“金榜”分为三甲:一甲只有三人,第一名状元、第二名榜眼、第三名探花,赐“进士及第”。二甲多人,赐“进士出身”。三甲则赐“同进士出身”。
由此可知状元的分量,处在科举考试荣誉的金字塔之巅;但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,而是三元及第,也叫“连中三元”,即同时考中了解元、会元、状元,这里的状元就是三元及第里的第三元。
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,仅有14人能够三元及第,在唐朝有二人张又新 、准元翰、宋朝有六人孙何、王曾、宋庠、杨置、王若叟、冯京,金代一人孟宋献,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;明代三百年间的八十九位状元中,只有黄观和商辂两人,清代则有钱棨、陈继昌两人(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玉鐾)。

附录图示:


notion image
科举制度

参考

  1. 维基百科
  1. 《明朝那些事》– 当年明月
(完)